3.04.2014

醫病關係與緣分

今天想談的是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選擇信任或是不信任:醫病之間的互相信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,藉由信任而讓雙方都滿意的成果。

初診病人,通常都會做ㄧ些基本檢查例如:X光片、口內檢查和一些基本問題來了解病人並解決牙齒疼痛問題。

但牙科通常是病人心理恐懼最高的一科,因為牙科器械發出的聲音比擬電鋸,這些聲音讓人心生畏懼;遇到心思細膩的病人,就容易緊張,稍微不舒服或是疼痛,就整個渾身不對勁,輕微的反應是舉手,和發出一點聲音來表達,嚴重的反應就會覺得醫生太粗暴弄痛他而責怪醫生。牙齒痛起來的確很不舒服,醫師多半能夠理解這些情緒從何而來,但最近發生的例子,讓我有感醫病關係真的是要建立在信任。

前陣子有位患者因為右上小臼齒牙齒斷裂前來就診,當下的檢查與判斷是斷裂處位於牙齦下1mm,但牙根斷裂很難正確被診斷出,正確的處置是拔掉,然後再考慮製作假牙或是選擇人工植牙。然而臨床常見情況,一旦假牙製作好裝上去,萬一又出問題(牙根斷裂沒有診斷出來),最後萬一必須拔牙,也是回到治療的原點。但患者自認為這顆牙齒是可以保留下來的,要求醫生不要拔,不願意接受拔牙處置,但又必須解決疼痛問題,所以就先做了根管治療,這顆牙齒算是暫時勉強留下來了。

人的牙齒有32顆,口內的問題不會只有這顆牙齒斷裂問題,有些蛀牙範圍較大,隔沒多久又痛了起來,還有一些牙齒根管治療不完整,需要重新治療,再來有智齒問題,以上不用拔牙的處置都已順利處理完畢,接下來的治療計畫是「拔」智齒,但又回到剛說的問題,病人覺得每顆牙齒都很重要,想把智齒留下,不願接受拔牙,這下該如何繼續?

病人常有自己的堅持,比如說智齒的問題,有些患者可以接受拔智齒,少數的患者堅持不拔。當我完成上顎第二大臼齒根管治療,後續因為假牙製作,將智齒拔掉,上顎第二大臼齒遠心邊緣才能看得清楚,如果智齒擋住就無法修磨得很順利,所以建議把智齒拔除,才能做好印模工作。但患者的堅持不拔智齒,造成我很難繼續完成後續步驟。

有些患者個性相當急躁,認為醫師應該一次就處理好一顆牙齒,但其實根管治療分成三個階段,一、髓腔開擴access opening〈找到根管〉,二、髓腔清創shaping and cleaning,三、根管充填obturation,倘若到教學醫院找根管治療專科醫師,一顆大臼齒根管治療做個3~5次是基本的;我習慣每次約診都空一個小時以上的治療時間,可以減少病人來的次數,平均每個病人根管治療的次數為1.5次,但當病人還是覺得很不滿意,心裡不免有些無奈。

醫病關係信任是關鍵,當病人沒有信任,總是依照自己的主觀意識,無法接受醫生的處置,把醫療行為當成服務業,來看診就跟買商品一樣,這樣就很難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。所以當我填補完所有根管治療過後的牙齒,後續剩自費假牙的部分,這個階段如果沒有依照醫師的處置把智齒拔除,很難把假牙做好。病人常常在挑醫師,但反過來醫師也可以選擇病人的權力,尤其是自費部分,非關疾病與疼痛。

醫病關係是一種信任,每個人找到自己信任的牙科醫師,相信大家都會有一口健康的好牙齒!

蔡璧原 醫師敬上
E-mail: tsaiby@gmail.com